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三峡库区次级支流梁滩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的梁滩河属于长江的二级支流。通过对梁滩河白市支流的采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土样,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N.L.Nemerow)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了梁滩河两岸淤泥中重金属元素Cu、Zn、Cr、Ni、As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梁滩河从上游到下游,Cr和A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基本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而和全国背景值相比,Cu略有超标,Zn含量明显超标,有的地方Zn含量甚至超标5倍之多。总体上梁滩河白市支流两岸土壤,处于重庆市白市驿镇地区重金属污染较轻,含谷镇地区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2.
根据江苏省72个国控点监测数据,采用了区域大气模式和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模拟了2017年江苏省ρ(PM2.5)的时空分布,耦合综合源追踪算法(ISAM)分析了不同地区排放源对ρ(PM2.5)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PM2.5模拟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76,标准平均偏差(NMB)=5.2%,均方根误差(RMSE)=23.4μg/m3,模拟结果落于观测结果0.5~2倍的比例(FAC2)=84.2%。源追踪模块结果显示,夏季主要受东南风控制,本地排放的贡献更大(省内贡献为52.34%),其他季节受偏北风输送影响,外源输送的影响较大(省外贡献为53.48%~56.84%);冬季苏北5市的排放贡献比沿江8市的更大,而春、夏季沿江8市排放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3.
稻田土壤细菌对重金属镉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稻田土壤大肠杆菌K12、枯草芽孢杆菌B19及Ralstonia eutropha DKC1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ATP酶活性等应激酶活性的短期(46 h)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对E.coli K12,B.subtilisB19和R.eutrophaDKC1培养不同时间的SOD、CAT和ATP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表现在前期、低浓度时激活,后期、高浓度时抑制,体现了不同微生物间的差异以及抗镉潜力的不同.3种指标间接地反映了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且能在早期较灵敏地指示污染的影响,作为环境受到污染胁迫的细胞生化指标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
武汉市洪山区春季PM2.5浓度及多环芳烃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市洪山区2014年春季PM2.5的浓度,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了多环芳烃(PAHs)的组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47.99~195.87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101.34±32.49)μg/m3,超标天数占总监测天数的81.82%;PM2.5质量浓度与各气象要素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M2.5中PAHs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8.44~34.45ng/m3,平均浓度为21.48±7.03ng/m3,其中4环PAHs的含量最高,达到11.72ng/m3,占总PAHs浓度的54.56%,结合典型污染来源中PAHs的特征比值和数学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判断出其主要污染来源为车辆排放、燃烧源和燃煤源;PAHs日均总毒性当量(∑BaPeq)浓度范围为1.10~5.46ng/m3,平均值为2.99ng/m3,日均超标率达到60.61%.  相似文献   
95.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将所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评估模型,把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看作"黑箱",针对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分别评估其承载力,并根据"短板效应"取最小值作为区域生态承载力.最后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之一云南省红河县为例对ESECC评估模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96.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但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态建设的根本因子.因此,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最新遥感图像资料,在GIS支持下,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林地生长季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其结果分别为262.49×108 m3和421.34×108 m3.除去降雨对林地耗水的补给外,以最小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黄土高原地区在生长季发生水分亏缺的林地面积为7 639.09 km2,占现有林地总面积的9.1%,亏缺水量为4.77×108 m3;以适宜生态需水量为标准,则有57.7%的现有林地在生长季中发生水分亏缺,亏缺水量为58.55×108 m3.  相似文献   
97.
微塑料(直径<5 mm的塑料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土壤及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本研究基于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采集的21个沉积泥沙和12个农田土壤样品,分析了大理河流域不同介质中微塑料赋存特征和组成差异,揭示了不同介质中微塑料来源及 沉积泥沙中微塑料丰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沉积泥沙和农田土壤中都受到微塑料的严重污染,其丰度分别为440~1190个·kg-1和1180~2930个·kg-1,其中,小粒径微塑料(粒径<500 μm)为主要组成,分别占泥沙和土壤中微塑料颗粒总数的50.12%和72.5%.纤维是泥沙和土壤中微塑料最常见的形状,分别为66.95%和48.3%;薄膜和小球微塑料在农田土壤中较多,比沉积泥沙中高6.51%和13.83%.通过拉曼 光谱仪测试,沉积泥沙中微塑料聚合物组成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农田土壤中主要微塑料聚合物组成为聚乙烯(PE).农用地膜是农田土壤中主要微塑料来源,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是泥沙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此外,沉积泥沙中微塑料丰度的主要影响 因素为速效磷含量和径流流速.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黄河中游流域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分布规律、来源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分布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前峰型,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第二类为后峰型,主要来源于植物蜡;第三类为双峰型,来源于植物蜡,燃料燃烧和尾气。  相似文献   
99.
森林对于降水的可能影响:几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对于降水的影响是一个在科学界持续百余年的复杂问题,关于这种影响的错误分析,可能会导致指导思想的混乱与行动上的失误。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论文从对比观测、统计分析和模拟分析3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入手,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试图就这一复杂问题进行判断,得出一些初步认识。结果表明,不同的研究手段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差距很大,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各种研究方法均存在着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加深入的研究,不仅应考虑低层大气的物理变化,还应考虑植被的生物学特征,如林草的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及土壤水分平衡问题,特别是随着植被覆盖的变化,植被的水分消耗、土壤水分的动态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可能变化,而这些问题在区域生态恢复与建设中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游离和固定化SRB污泥处理含锌废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乙烯醇(PVA)-硫酸铵包埋法对硫酸盐还原菌(SRB)进行固定化处理。以含锌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内聚营养源固定化小球与游离污泥做对比实验,考察硫酸根去除率、锌离子去除率、出水COD值等因素,并借助EDX分析小球内部锌离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内聚营养源固定化小球,硫酸根去除率为55.7%,锌离子去除率达98%,出水COD<100mg/L,进行多次循环实验,出水锌离子浓度仍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采用游离污泥,硫酸根去除率为46.1%,锌离子去除率为98.2%,出水COD1800mg/L以上,用于二次处理废水,锌离子去除率仅为60.4%。固定化小球循环处理废水四次后,每克固定化小球内部锌离子含量为0.04364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